10月31日下午,为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我院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同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阿拉伯学院开展调研活动。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刘铁娃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吴旻雁、党总支副书记文斌、教师刘辰,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崔玉晶、副院长梁宗正、教师谢琛、教务秘书唐霞,我院党委书记顾永强、副院长孙海波、教务秘书孙阳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刘铁娃致欢迎辞,对我院调研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顾永强介绍了此次调研的议程,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对法大在联合培养项目上的支持,表达了未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的期待。随后,他介绍了我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同时介绍了我院应对国家战略亟需人才方面的整体布局和可行措施,结合我院在美国法、德国法、俄罗斯法、法国法、意大利法、日本法、西语国家法等方面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经验,提出培养阿拉伯国家涉外法治人才、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域外传播、搭建高层次区域国别法学研究平台的诸多建设构想。

孙海波介绍了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和我校共同成立的外国法查明研究中心运行情况,该中心依托我院在外国法研究领域和国际法学院在国际法领域的人才与资源优势,同时整合国内在国际私法、外国法律制度与审判理论研究的力量,在涉外司法实践中为法院、仲裁机构、律所、个人等提供咨询意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随后,吴旻雁介绍了阿拉伯学院的建院历史和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内设研究中心和研究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招生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结合中资企业“出海”与为阿拉伯世界、海湾市场提供高质量涉外服务发表见解。

文斌介绍了阿拉伯学院学生的就业倾向与整体态势,对历届学生重点就业领域、对口单位做了细致介绍与分析,总体上就业涉外程度高、机会多、选择多样。
刘辰结合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律译审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经验和多年阿语相关教学和实务经验,分享了他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从“输出”和“输入”角度的深刻见解,分析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培养目标。

随后,刘铁娃介绍了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招生与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提供“智库”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回顾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法大联培班的建设历程和有效举措,为进一步探究培养阿语国家涉外法治人才的可行性提供了借鉴思路。
崔玉晶介绍了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招生规模、在校生情况、专业分布与学科背景,介绍了研究院硕士生至少掌握两种语言、掌握区域国别学科知识、复合一个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

会议最后,双方围绕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布局、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就业等方面分享了成功经验。
下一步,我院将以此次调研活动为契机,深化同涉外法治、区域国别等相关学科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赢,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培养亟需紧缺人才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