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消息 > 正文

我院学生留学德国心得分享系列报道:洪堡一年

日期:2022-11-14 14:45      点击数:     来源:

比较法学研究院2019级 肖毅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我的硕士三年,是这样的:2019年9月入读比较法学研究院,并开始学习德语以及德国法;2021年9月前往德国,就读柏林洪堡大学,开启一年的留学生活;2022年8月毕业归国,继续完成最后一年的硕士学业。


其中,自然也有生动的细节、间断的迷茫、异国他乡的孤独、反省自身的成长,值得用笔触写下暂未褪去的记忆,留下一段自己的故事,讲给你听。


一、语言:是障碍,也是钥匙

前往德国留学,最难过的是语言关,像边境线上高高的围墙,阻拦着走近的人们。从零学起德语,到通过语言考试,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成本和持续的勤奋努力。因此,刚踏入德语学习阶段的同学,应该早做规划、培养打持久战的心态;已经走在德语学习路上的同学,自然要持续努力、日日精进、久久为功。在研一的德国民法课上,迟颖老师曾推荐丰子恺的一篇文章《我的苦学经验》,学习德语之余,朗诵抄写此文,颇为相配,可收缓解疲劳、催人奋进、效法先贤、改进方法等多重功效,强烈推荐。


把学习语言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关键词,就是“坚持”,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期待梦想成真的一天。若没有老师的鼓励、同学的陪伴、家人的支持,很难坚持到底。与中德班同学们一起学习德语的日子并不孤独,感谢老师们的鼓励,以及语伴们(龙俊文、李钟、赵娜、申一芬)的不弃;在自己想要放弃的时候,禹希多次鼓励、帮我勾勒未来图景,将留学的规划一步步落实下去、推进开来。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导师孙海波教授,他们支持我出去看看,多读书、多行路,不要有经济压力、不要有心理负担,来日方长、不必争一时之长短,未来可期、厚积功力必不唐捐。


学习语言、准备考试的日子,并不难熬,因为有着准确的目标、完整的计划,每天都有事可做、都有精进和成长的地方。当一点点推开德语这扇大门的时候,就会发现德语也是进入德国社会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初达A2,可以观看简单的德剧;进军B1,一些小说和诗歌映入眼帘;攻克B2,翻译德国法学著作的一些标题和目录,将不在话下;笑傲C1,与德国人交谈、听懂公开课程、引证德文资料等,都可从容应付。拿到钥匙固然不易,但善用钥匙、入宝山得偿而归者,更属难为。


二、洪堡:不止学到法律

入读洪堡的过程是曲折的,我并未通过3月份和7月份德福,只得选择去参加DSH考试。飞机落地时间是9月25日,笔试是27日、面试在30日,准备时间很短,从起飞到考试前心里也一直忐忑不安。感谢郑茗予师姐、刘敏师姐和戴俊哲师兄,传授我备考经验、帮我搜集考试真题、解答各种问题以及适应德国生活,等等。幸运的是,笔试和面试险险过关,注册入学,在谢立斌院长和刘铭老师的帮助下,也很快拿到了奖学金。


洪堡是一所美丽的学校,地处菩提树下大街,与柏林歌剧院、柏林音乐厅相邻。校园中,有教授们的高谈阔论、有鳞次栉比的书籍馆藏,有历史上黑格尔的铜像、马克思的箴言,也有今日为平权而斗争的学生活动。培养方案上有五类课程,分别是(1)必修课程两门,民法、刑法和公法三选二,有讲授性质的大课和案例研讨性质的练习课,需要参加闭卷笔试、难度较大;(2)研讨展示课一门,需要做主题展示,作为结课作业;(3)专业选修课六门,两门需要考试(可选择口试或笔试、论文等),四门不需考试;(4)跨学科课程一门;(5)毕业论文,须联系导师、确定选题、撰写论文、书面评审和口头答辩,最后获得论文成绩。


总结而言,主要是四门考试课程和一篇毕业论文,是学业的重点,而必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基本在研一和研二已经大略学过(当然所学不够精深),因此在知识上收获并不多,更多的是印象和方法。一是更加纯熟和体系的教义学工作方法,特别是体系性教科书、法典评注;二是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只有一遍遍撰写案例报告,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思维方法以及所涉规范,并提高分析事实、解释法律和论证说理能力;三是对判例的重视,如NJW等许多以关注案例为主题的期刊,教科书对案例的着重分析,判例、学说之间的互动,等等,有时在判例中才能发现法学的真问题;四是多元的法学方法,德国素来以教义学闻名,但实际上,德国法学研究中法社会学、法经济学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洪堡开设有“法社会学”和“法律的经济分析”课程,在撰写毕业论文时,Heger教授也曾推荐使用经验研究的方法;五是积极主动、鼓励竞争的社会风貌,在课程上教授们鼓励同学们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口试(五人一组同时考试)中也欣赏积极表现、敢于竞争的同学;六是严谨准时的生活习惯,做事情要有长远规划、然后一步步地执行,出门办事、与人见面都可提前预约、并准时到场。


任课的教授和国际处老师都很友好,特别是著作权法和媒体法的Wandtke教授、论文导师Heger教授和国际处Moritz老师,他们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回应学生们的诉求,并对大家展示出来的闪光点不吝鼓励。当然,遇到问题时,需要我们主动写邮件或当面求助,对方才能了解我们的诉求是什么,从而提供相应的帮助,或者告诉我们,自己无能为力,而合适的对话人是谁,可以请求他的帮助。在老师们的友好帮助下,我得以顺利毕业。


三、在德国:与孤独感善处,看风险外风景

带着憧憬和期待来到德国,等新鲜劲过去,便是长长的孤独。这在漫长的冬季,对于内向的人,更为难熬。排解孤独,首要是学会与自己相处,虽难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般的自律,但可培养自我和解后的从容、享受生活细节的丰富。其次是结交朋友:德国人友好且礼貌,可以进行日常的问候与交流;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更为热情,可以尝试一起抱团取暖;相处最多的,还是同在德国留学的法大学生。最为开心的日子,便是与俊哲师兄、储萌每周相聚的时候,或漫步柏林街头、尝遍各色美食,或一起买菜做饭、盘膝坐看投影。


(与同学参观国会大厦)


疫情风险一直都在,从2021年下半年的3G,到2022年上半年的2G+,再到6月大部分的防疫限制措施失效,德国新冠感染人数一直远高国内,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俄乌战争也推动了德国的物价上涨,敌对俄罗斯、同情乌克兰更是他们的“政治正确”。这些风险,并没有阻碍国人前往德国留学和生活的脚步,因为风险之外,还有风景。


(与同学游览慕尼黑森林公园)


教堂宫殿是风景,农庄田园是风景,包容文化是风景,严谨准时是风景。在德国,能看到不同于中国的风景。因为不同,所以更有意义,更值得去看。分享几段看风景的故事:第一段,四人游湖时,和皓妍在湖边落下了装有证件的背包,发现后飞速赶回寻找,路上碰到许多旅客,提醒我们背包还在、放宽心;第二段,游海德堡时,海德堡大学物理学院建于山上,从远处见七八位德国学生席地而坐、交谈热烈,猜测是在喝酒(或:喝咖啡)聊天,不想近看,是在讨论数学问题,并在地上写写画画,心中不禁愧疚,回望四周,只见山中一片寂静,真真的治学胜地;第三段,游慕尼黑时,在公交上丢失钱包和钥匙,后补办银行卡用时两周、校园卡两周、钥匙六周,和国内好友吐槽德国效率之低,好友反问,“国内为何效率高、有啥逼着我们高吗、效率高的生产力去了哪里,而德国为何可以效率低、效率低真的不好吗”,听罢不知如何回答。


四、结语

洪堡一年,留下了上述的记忆碎片,可能没有脱胎换骨式的蜕变、立地成佛般的感悟,不过是一些常理常情的记录。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惊天动地的传奇,有的是在路上,带着曾经的记忆和对远方的向往,一步步地成就自己的故事。

这是我的洪堡故事,等候聆听你的精彩!





关闭